建筑概况
建筑位置
历史沿革
建筑分析
老图纸
建筑图纸
修缮历史
价值评定

建筑概况

北四楼于1919年建成,它并不是作为文化建筑来设计建造的,而是专门用来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科学实验楼,是一座形式考究、功能实用的建筑。这幢建筑的做法来自欧洲传统的砖木结构,其方式虽显简练,但营造技术已十分成熟。外墙基本上由红砖和青砖砌筑,色带分明,二楼搭木楼板,屋顶架木头人字梁,墙面设木制门窗。木制门窗框均上了红漆,色彩绚丽端庄,再加上屋顶红瓦,整座建筑以红色为边框主调,青灰色为墙面主调。这种色调风格从其建成阶段一直沿袭至今,始终没有改变。作为欧式建筑,其外墙上没有任何浮雕圆雕之类的豪华装饰,这表明它是一幢地地道道的实用建筑。

北四楼初建成时就是朝南的三个开间,二层分三间,东间为天线及无线电收发机室,中间为仪器储存室,西间为实验室,底层两间均为实验室。每间都开有朝南的窗户,而入口大门则开在东面靠近楼梯间之处,空间利用效率极高,没有冗余的空间。

后来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和用途改变的原因,多次进行过改建扩建,这在该建筑物身上能看到种种痕迹,包括窗户的移动和新设等等。最大的一次变动当数在东侧扩建了两个加大了进深的开间,将建筑的体量增加了一倍,这次将入口大门由东面移到了南面正中,取代了一个朝南开的窗户。此后因为一楼东侧的房间做了仓库,又并排在南面新开了两扇十分简洁的门。同样,楼梯间朝北的窗户也是上下几换位置,在墙上留下明显痕迹,现在该窗还是回到了楼梯转角处上方。每次改建扩建虽然有所改动,却都延续了该建筑原有的风格,即红砖勒线青砖外墙,券式窗门。由于在其南面有体量较大的工程馆,周围也加建了其他建筑,使得该建筑位置更为闭塞,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视线渗透。几经改建后,每次功能上满足了新的需要,但外观面貌却日渐粗糙,甚为憾事。

建筑位置

该建筑坐落于徐汇校区的西北角,周围环境十分悠闲安静。1932年在其紧南面建成工程馆以后,该建筑被分割到了工程馆的北面,隐藏在其他大型教学楼之中,高耸的无线电发射柱也被拆除。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电子地图

(点击上图自动跳转)

 

历史沿革

北四楼虽是一幢很小的建筑,这座建筑两层高,三个开间,但是作为交大电机专科的无线电实验室和无线电台,却有其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九一七年,上海交大电机专科设置无线电课程,却因没有实验室而使习此课程的同学们“咸感困难,视为畏途”。但学校还是非常重视无线电台的建设,当时正逢交大兴建图书馆,这栋无线电台就利用建图书馆时剩下的砖块而于1919年盖成,这点通过现在北四楼的外墙上盖有“图书馆”字样的砖块可以得到印证。该楼建成之后,同学们首先使用。实验既多,西北角无线电之学理愈益明了,而愈有兴味。因该楼坐落于徐汇校区的西北角,远离尘嚣,令学生们心旷神怡,徘徊不愿离去。

一九二零年十二月,该无线电台在中国首次组装最新式收信器,德国,法国,美国的各处电信都能收录,“每日将录下电信,揭示走廊下”,成了当时无线电台的一大骄傲。一九二九年,只有三个开间的该建筑朝东面扩建了两个开间,奠定了今日的建筑格局。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改建,名称也数次更改,由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到现在的北四楼,目前北四楼已完成了一项大修工程,保留了原有风貌,而又完之其用,充分利用了该建筑已有的空间资源。

左图:1921年北四楼旧照;右图:1926年北四楼旧照

无线电台

早在1915年,上海交大就开办了无线电课程,时任交大电机科科长的张廷金先生专门负责此门课程。无线电课程开课伊始,校方既有建造无线电台供学生实验之议。至1919年,这项提议终于化为实际行动。当时学校运用了建造图书馆剩下的一部分余银3700两兴建了这座洋楼,作为无线电台实验室。地点在学校现淮海西路二号门的右侧。实验电台的器具配置,都由张廷金先生一手规划设计,从国外进口主要部件,自行组装完成。小楼正南面竖有无线电发射柱,长数于丈,高耸入云。天线为曲尺式,架于两桅杆之上。地线入地之处则为环绕全校之溪河,传电性很强。这座电台在我国当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学府中是独一无二的实验设备,它的落成也成为学校当年大事件。

学生正在接收电报(图片来源:《民国十年级纪念册》)

北四楼初见时楼西侧的无线电台(图片来源:《民国十年级纪念册》)

同时期建筑

上海交大的北四楼最初作为无线电实验室楼是在当时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依靠“鸠工庀材”,借助建图书馆的砖木材料与老图书馆于 1919 年同期建成的。北四楼并不是作为文化建筑来设计建设的,而是专门用来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科学实验楼。1929 年扩建工程之后,北四楼朝南是五个开间,朝东是三个开间,由原先的小型建筑变为当时的中小型规模的建筑。同时期的其他校园的建筑中,与北四楼规模相仿,风格相近的有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的神学院。该神学院建于 1906 年,是一幢两层高,七开间宽的长方形砖木结构,带有后期罗马风格的建筑形式,砖柱上标有较密的勒线,但围墙和窗洞等处没有多少装饰。其山墙和屋顶形式与交大的北四楼极为相似。在沪江大学,神学院是一座最早期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在沪江大学的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左图:上海交通大学北四楼(1910年);右图:沪江大学神学院(1906年)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

建筑分析

建筑结构分析

该建筑的外墙全部由砖所砌成,基本上由红砖砌筑,青砖砌墙,色带分明,另外木制的门窗框均上了红漆,色彩绚丽端庄,再加上屋顶红瓦,整座建筑以红色为边框主调,青灰色为墙面主调。这种色调风格从其建成阶段一直沿袭至今,始终没有变,作为欧式建筑,其外墙上没有任何浮雕圆雕之类的豪华装饰,表明它是一幢地地道道的实用建筑。

左图:西面山墙;右图:修建前方木龙骨细部

修建中的西南面(2002年)

左图:楼梯雕花;右图:修建后的窗拱

左图:瓦细部;右图:入口老木门

建筑细部分析

建筑结构为典型的砖木结构,由红砖及青砖砌墙和柱子,二楼搭木楼板,屋顶架木头人字梁,墙面设木制门窗。其构造做法来自欧洲传统的砖木结构,做法虽显简练,但营造技术已十分成熟。

左图:不规则的加建窗洞;中图:砖墙砌体颜色;右图:原有砖面被覆盖

北立面示意图

左图:保留柱头的做法;右图:建筑的窗券

老图纸

 

北四楼总平面图竣工图


北四楼一层平面图竣工图


北四楼二层平面图竣工图

 

建筑图纸


一层平面图(加建前)


二层平面图(加建前)


屋顶平面图(加建前)


东立面图(加建前)


南立面图(加建前)


西立面图(加建前)


北立面图(加建前)


一层平面图(加建后)


二层平面图(加建后)


屋顶平面图(加建后)


东立面图(加建后)


南立面图(加建后)


西立面图(加建后)


北立面图(加建后)


剖面图


剖面图

修缮历史

北四楼最初作为交大电机专科的无线电实验室,是一座形式考究、功能实用的建筑。从外观和规整的平面布置上可以看出,该楼初建成时就是朝南的三个开间,二层分三层,东间为天线及无线电收发机室,中间为仪器储存室,西间为实验室,底层两间均为实验室。每间都开有朝南的窗户,而入口大门则开在东面靠近楼梯间之处,空间利用效率极高,没有多余的空间。后来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和用途改变的原因,多次进行过改建扩建,这在该建筑物身上能看到种种痕迹,包括窗户的移动和新设等等,最大的一次变动当数在东侧扩建了两个加大了进深的开间,将建筑的体量增加了一倍,这次将入口大门由东面移到了南面正中,取代了一个朝南开的窗户。后来因为一楼东侧的房间做了仓库,又并排在南面新开了两扇十分简洁的门。同样,楼梯间朝北的窗户也是上下几换位置,在墙上留下明显痕迹,现在该窗还是回到了楼梯转角处的上方。每次改建扩建虽然有所改动,却都延续了该建筑原有的风格,即红砖勒线青砖外墙,券式窗门。由于在其南面有工程馆体量较大,使得该建筑位置周边空间更为闭塞,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视线渗透。几经改建后,每次功能上满足了新的需要,但外观面貌却日渐粗糙,甚为憾事。

左图:修缮前的建筑南部(2002 年);右图:建筑西侧现存散水线

价值评定

1. 历史价值:北四楼建成于1919年,它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作为交大电机专科的无线电实验室和无线电台,却有其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见证了交大当年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

2. 艺术价值:北四楼做法来自于欧洲传统的砖木结构,虽然方式比较简练,但营造技术已十分成熟。每次改建扩建虽然有所改动,却都延续了该建筑原有的风格,即红砖勒线青砖外墙,券式窗门。

3. 科学价值:北四楼并不是作为文化建筑来设计建造的,作为欧式建筑,其外墙上没有任何浮雕圆雕之类的豪华装饰,这表明它是一幢地地道道的实用建筑。其空间利用效率极高,没有冗余的空间。

 


今天的北四楼